雨打棺十年酸,雨洒坟出贵人,出殡、下葬遇下雨好不好

一、认为出殡下雨好的俗语

有俗语说“雨淋新坟,定出贵人”,这句俗语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如果刚埋下去的新坟就遇到下雨,对逝者的家属是比较好的。

所谓的贵人,也有大富大贵之意,蕴意不会饿肚子受穷。

还有的说,下葬时遇到下雨,是暗示来年风调雨顺,庄稼有好收成,逝者的亲人生活会越来越好,发展也会顺风顺水。

农民自古以来就真的是靠天吃饭,靠地为生,以种植为主的农民当然祈求风调雨顺,以前粮食不高产,遇到干旱洪涝灾害庄稼颗粒无收,农民就得饿肚子,所以才会万事万物都想到庄稼生长上。

而干旱是农民种地遇到最难处理的问题,所以出殡遇到下雨,人们都会觉得,也许是暗示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好。

还有的则觉得出殡下雨,是暗示逝者子孙心想事成的意思。

当然,不管是暗示风调雨顺,还是心想事成,都没有什么依据,可以视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憧憬。

二、认为出殡下雨不好的俗语

有的地方又觉得,出殡遇到下雨非常不好,俗语说“雨打棺,十年酸”,意思就是说,如果出殡时突然遇到下雨,雨水淋到了逝者的棺材,那暗示之后十年要受穷。

所谓“酸”也有“穷酸”、“心酸”的意思,人们会觉得非常不好。

当然,刮风下雨是自然规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谓好与不好,都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并没有什么客观存在的依据。

觉得好的,会想到雨水“润物细无声”,觉得不好的,则会觉得雨水溅在棺材上,是一种屋子不好,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心酸,自然联想到生者的生活。

甚至觉得一个人都去世了,他的一生都结束了,送走他时还要被雨淋,自然让人们觉得这人实在可怜,或者说,自己去世了,还要难为亲人们。

毕竟下雨了,农村送葬大多需要送到较高较远的山上或树林里,还要抬着笨重的棺材前行,遇到下雨路上打滑,就很容易摔倒。

所以出殡时遇到下雨,的确不太好,主要还是不方便抬棺出行。

而且农村办酒席一般都要在外面搭棚子,下雨送葬人员从外面回来,脚上容易粘上泥巴,很容易把主人家弄脏,打扫也很麻烦。

所以不管怎么想,出殡遇到下雨都不太方便。

民间还有些关于说出殡遇到下雨的说法,说是出殡遇下雨不吉,俗称“雨淋灵”,“灵”可以理解为灵柩、棺木,就是下雨淋到灵柩上的意思。

农村办丧事比较讲究,棺木在出殡前都是放在灵棚里的,只有到出殡吉时,才会被抬出来准备下葬。

抬棺中大多是不撑伞的,但出殡之日是找专门的人看好的,所以哪怕这天下雨,或者出殡前没下,出殡时就下,那也只能继续抬棺出殡,不能说抬出来又重新抬回去。

所以如果真遇到出殡下雨,人们才会觉得是注定了的。

所以习惯性地把自然现象魔化,觉得“雨淋灵辈辈穷”,都是在表明民间认为出殡时下雨不好的观点。

三、雨洒坟,出贵人

出殡时遇到下雨不好,但下葬后下雨,却被视为大吉。

传统观念是觉得,下葬了下雨,是上天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庇护。

雨水能滋养孕育万物,已经安葬好,盖上了黄土而遇到下雨,人们觉得是蕴意雨洒黄土的意思,逝者就像刚种下去的庄稼一样,在雨水的滋润下,植物会越长越好,逝者的后代也会越来越发展的好,要么逝者后代出贵人,要么有贵人相助。

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期望,并没有什么客观依据,所以大伙儿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个人的理解是,出殡时下雨认为不好的原因在于给送葬队伍增加了难度,万一抬棺摔倒对逝者不敬,抬棺人摔伤对生者也不好,所以出殡还在路上自然希望晴着好办事。

而下葬后,逝者已经安葬,已经入土为安,生者可以歇口气,遇到下雨也不用着急。

而且刚埋下的土壤遇到雨水能堆积得更扎实,不容易飞尘,更不容易被野狗刨开,后续扫墓整理坟墓也要省心一些。

为什么在出殡之前,要在棺木后,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碗?

死亡我们每一个都必须经历的事情,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丧葬一直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民间还有着“喜事可省,丧事要重”的讲究。古代的先民们,没有科学理念的支持,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懵懵懂懂,所以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无法正常的理解。于是便有了祭祀供奉先人,以这种丧葬的风俗,来慰藉悲伤的情绪,悼念亡者,甚至祈求亡者能够护佑后世子孙。

出殡

丧葬礼仪是民间最重要的,也是最隆重的礼仪之一,古代的丧葬礼仪十分繁杂。从逝者去世的那一刻起,丧礼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刚去世的人,家人要为其招魂,还要烧“倒头纸”。然后,为逝者梳洗打扮,古人称之为“小敛”;而“大敛”则是指将逝者装殓入棺,一般在去世之后的第三天进行。小敛结束之后,要为逝者报丧。报丧之后,亲友们要来吊孝。

出殡

按照古代的丧葬风俗,棺椁至少要停留三天以上,这其实是寄希望于逝者能够复生。实际上,民间的丧葬风俗中,棺椁停留的时间要远远超过三天,这是由于葬礼的礼节繁复,所以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后来受到了佛道两家的影响,人们还要“做七”,就是要七天一祭。其中“三七”和“七七”最为隆重。

出殡

在这之后,就要举行出殡的仪式。

出殡,就是指把棺椁送到墓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将逝者护送离开阳间,前往阴间的过程。也是亲人们为逝者举行的最后的告别仪式。出殡是丧礼中,最能够体现家族团结的仪式,所以丧礼出殡在老祖宗眼中越盛大越好,所有的亲人在这个时候都要在场。

出殡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风俗讲究,其中有一个讲究是要在将棺椁移出灵棚的时候,将逝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在棺木后面打碎。老祖宗称之为“斩殃”。

出殡

所谓“斩殃”,说的是斩绝鬼祟,祛除灾祸。

老祖宗认为先人在从阳间前往阴间的路上,会有很多邪祟侵扰,所以就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来让这些鬼魅不要拦路。人们在出殡的路上抛洒纸钱等等的风俗,都是为了打发小鬼,能够让亡者顺利前往阴间。

还有一个原因是,在逝者棺椁后打碎逝者生前的饭碗,是为了让生者断绝对阳间的留恋。在民间的风俗中,烧逝者的衣服、枕头等等的风俗,其实和打碎逝者饭碗的寓意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逝者断绝对尘世的留恋,尽快投胎转世。

出殡

古人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除了彰显孝道之外,还体现出了老祖宗最原始的“灵魂不灭观”。而老祖宗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都是源自于人们灵魂深处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的渴望。人们在为逝者举行丧礼的过程中,就像是生者为逝者搬家的过程,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安逸,所以人们就会在每年的清明、十月一等等时节去祭祀、供奉先人们。

2022年丧葬抚恤金调整了?遗属的生活补助都取消了?

之前,我们主要有五种丧葬补助,包括丧葬费、养老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余额,以及直系亲属的生活补助。当然,如果你生前没有缴纳社保,自然也就得不到任何养老金或医疗保险金,所以也提醒你要积极缴纳医疗保险。其次,如果这两个社会保障计划的余额在死亡前已经用完,仍然没有任何好处。

这五项待遇最终能达到的具体数额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指定的法规,如上海、江苏和北京的丧葬费用已经非常高。

去年9月初,这五项待遇的具体算法开始统一,调整后的丧葬抚恤金待遇取消了后者,似乎减少了待遇,真的是这样吗?

调整后的治疗丧葬费用一直改为上一年该地区城市人口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调整后的丧葬费用更加公平合理,与人们向社会保险缴费的年限、支付养老金的月数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有关。对于缴费满十五年但不满三十年的养老金领取者,一旦死亡,按九年计算,每多缴一年,就可以多领取一年本地区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

目前这两种待遇都与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随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在增加,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固有的可变数字,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种权利也将逐年增加。

过去,待遇的计算与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有关,这两个标准都略高于城镇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待遇调整后,这些地区的丧葬费待遇将减少,有减少的地方就会有增加。

至于被取消的遗属生活津贴,这项待遇是最难统一安排的。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如果死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那么没有他,家庭就很难生存下去,孩子不能上学,老人没有人赡养。没有明确的限制,所以这项权利经常被肆意索取,使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也助长了不劳而获的负面社会文化。

个人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账户余额是一项没有改变的权利,如果你想获得更多,你需要积极缴费。事实证明,调整后的福利并没有减少。但有些人担心加入养老金领取者的行列,他们年龄很大,已经领取了很多年的养老金,是不是就没有养老金了?这一点不用担心,因为养老金的支付期限至少是上一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九个月,以保障养老金的发放。

有许多因素影响人们对就业领域的选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司提供的殡葬福利。从最小的公司到最大的社会,这种政策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更多的人在发生事故或因病死亡后能得到保护,必须确保他们能在最基本的水平上过上正常生活。

节地生态葬 让生命“终归”自然

不修墓穴、不垒墓碑,而是将逝者骨灰葬于绿树红花之下。在宝鸡市公益性公墓节地生态葬区,“以树代墓”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殡葬模式。

走进位于渭滨区石鼓镇火炬路以南的秦岭天台山腹地,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清幽、安静的感觉。依自然山势而建的宝鸡市公益性公墓,远眺众山环绕、重峦叠翠,近看青松翠柏、四季常青。在节地生态葬区,生者为死者植一棵树,将可降解环保骨灰袋葬入树下泥土中,以树木为标志代替砖、石或水泥墓穴。

节地生态葬

宝鸡市公益性公墓负责人韩鑫表示,宝鸡市公益性公墓积极贯彻“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服务思想,凸显公益属性,本着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始终把满足群众基本丧葬需求作为公益性公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生态安葬,生态安葬主要采用的方式有,用可降解环保骨灰袋进行深埋安葬,并种植生命常青树,悬挂哀思卡。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市民积极了解节地生态葬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为秦岭生态保护增添一抹绿。

宝鸡市公益性公墓一期占地50亩,主要以地坪葬、壁葬和节地生态葬作为骨灰安放的主要形式,既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又营造了追思先人、缅怀故人的和谐环境。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殡葬改革,加快推进殡葬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成殡仪馆8个、公益性公墓345个、经营性公墓11个,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网络。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让生命真正源于自然,归于自然才是对生命事业的最高弘扬。随着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正逐步被人们接受,节地生态、 叶落归根、 回归自然的生态安葬理念定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土葬”或将被取消?这就是传统殡葬方式

国家整改条例出台,“土葬”或将被取消?这就是传统殡葬方式

人们对自己的祖国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像与祖国隔海相望的台湾省一样,同胞们都希望回到祖国的温暖怀抱。

因为这是自己的水和土地,自己是这片土地的根,自己的身体有这片土地的滋养,流淌着这片土地的文明遗产,让自己健康安全地成长–这就是故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我太爱它”。

这不仅适用于祖国,也适用于你自己的祖国,你在那里也有同样的感受。故乡的土地承载着你自己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记忆早已与你紧紧相连。

因此,我们的同胞对祖国的独特感情在国外的人看来可能不是很好理解,但思乡之情是刻在我们人民的DNA中的。

关于乡情,古人早就表达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感情,流传了几千年。

在人们的心中,祖国是如此重要。但人类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如此怀念过去。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老人在即将去世时说,他们最希望的事情是被送回祖国,以便他们能够安息。许多在国外去世的同胞,他们的遗骨被家人带回了祖国,称为 “回家”,以便他们死后灵魂能够回到祖国。

因此,人们对地球的情感是–生在地球,埋在地球。中国有悠久的丧葬历史和文化,我们的古人也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

现代人为了让死者得到真正的安宁,也传承了入土为安的思想,所以在殡葬条例出来之前,中国大多数人都是将死者的遗体入土为安。

如果死者不入土为安,就被称为大逆不道,迷信说他或她会被死者的灵魂调戏,并会受到外界的闲言碎语。过去人们不同意火化的原因是,在古代只有最邪恶的人被火化,这意味着让罪恶的灵魂烟消云散,死无全尸。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对死后如何处理自己的尸体没有太多的要求,而且随着火葬和其他形式的葬礼的普及,人们对尸体的处理方式也不只限于一种。

由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口的增加和重新造林的实施等,土地资源正面临着日益稀缺的问题。

因此,国家在殡葬这一领域进行了改革–即废除了’土葬’形式,提倡’火葬‘方法。

在农村,有固有的埋葬条件,当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块土地,与城市不同,实施火葬比农村更容易。

一方面,城市人比农村的一些人思想更开放,另一方面,观念也不同,城市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农村则是旧观念盛行。

告诉我们为什么应该引入火葬?

首先,人死后,尸体会因回归自然而分解,但当尸体被埋在地下时,分解产生的尸胺等有害物质会溢出,会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或者是死于传染病的人的尸体,在腐烂时,周围的土壤中可能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这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如火如荼,许多旧有的现象需要纠正,这是一个关键时期。而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生态措施,可用的土地资源正在减少。

除了我国的老龄化和大量的老年人之外,国家还因此鼓励为儿童制定第二和第三战略。如果国家不改革殡葬制度,这些老人大多会选择死后埋葬,我们很快就会面临没有土地可用的局面。

再有就是,如果不对殡葬制度进行改革,那么我们可以回到农村,看到到处都是坟包的画面……。

这应该是一个田园诗般的绿色景观,但一眼望去,却发现到处都是坟墓,仿佛不相干的隆起从平坦的画中长出……。我们不希望面临这样一种情况:景观被到处的坟墓所破坏。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禁止集体埋葬,不仅是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也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袋子和骨头到处埋的这种致命情况,避免尸体对腐烂物质的污染。

国家一直积极主动地实施丧葬制度的改革,这也是因为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改变丧葬习俗并不容易,只能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关于农村地区殡葬制度的变化,国家有三点意见,即

I.禁止占用土地进行耕种,改变丧葬形式,以火葬为主,禁止 “土葬”。

(ii) 规划土地上的树丛将被 “合法清除”。

第三,为消除无名孤儿墓和乱葬岗,对农村地区进行统一和集中整治。

最后,对于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推荐的选择是火化。火化后,骨灰仍可取出,放在小祭坛或小盒子里,既不占用土地,又能承载对人的记忆。

结语

当然,有能力的人也可以选择将骨灰埋在当地的公墓里,这样他们就可以在除夕夜祭奠,而不必再回到深山老林里去祭奠。

天津市殡葬服务中心 | ​丧葬仪式有哪几种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4.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5.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6.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7.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8.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9.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天津市第三殡仪馆骨灰移存通告

骨灰移存通告天津市第三殡仪馆新建骨灰安放楼于2021年12月已投入使用,原骨灰存放室将予以拆除。原存放室安放的骨灰自2022年初已开始进行移存,目前家属自行移存工作已接近尾声。请尚未办理骨灰移存手续的家属携带骨灰安放证等证件,于2022年5月5日前到本馆办理骨灰移存手续。逾期未自行办理的,本馆将代替家属将骨灰整体迁移至新建骨灰安放楼安放。感谢广大市民的支持、配合。服务时间:每日7:30-14:00;咨询电话:60656375、60656378。

天津市第三殡仪馆

选择骨灰撒海、草坪葬的为啥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馆骨灰安放数量逐年攀升,截至2022年2月底,骨灰安放已趋于饱和……”今年清明节前,市第一殡仪馆一则《关于暂停骨灰安放服务的通知》,再次引发社会对殡葬改革的思考。

“无论是将骨灰寄存到殡仪馆,还是安葬在墓地,只进不出,在空间和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总有一天会出现难以为续的局面。”市民政局殡葬处处长张悦东说,推行不留骨灰、不留墓碑的节地生态安葬,将是未来的必然出路。

思来想去,他们选择生态葬

2008年儿子去世,转年丈夫又离世,过去的清明时节,对于侯阿姨来说,就是一道坎儿,不敢面对,又惦记着。

“之前祭扫时,看见骨灰盒存放在一个小小的格子里,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酸楚。直到把儿子和丈夫的骨灰撒向大海,心里才有了安慰。”侯阿姨跟记者说起当初的想法:“我觉得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希望他们爷俩随着大海漂泊,去看看每一处自己在生前想看却没有看见的风景,自由自在,也算是一个最好的归宿吧,这也是我为他们做的最后一件浪漫的事。”

从选择骨灰撒海到现在,一晃过去了10个清明节。虽然近几年因为疫情,不能亲自到海上“扫墓”,但侯阿姨觉得思念总有寄托处。“没疫情那几年,一到清明节,市殡仪服务总站会组织我们出海,海上共祭。到后来,因为疫情,他们工作人员出海帮我们代祭。今年清明,他们在‘海之眠’纪念广场举办了一场庄重的代祭仪式,还将视频发给我,让我很感动。”

思虑超前的王先生,虽然年龄只有60岁,但已为自己的“身后事”做了安排:“等我没了那一天,就选骨灰草坪葬吧。咱不给儿女添麻烦。”

因为这些年的切身经历,王先生不想让儿女像自己一样,每年到了清明节再“负重前行”。

“我们是姐弟四人。我都60岁了,想想我的哥哥姐姐,年纪更大,他们每年到了清明,参加祭扫别提有多心力交瘁了。一顿采买,然后人挤人地拥入殡仪馆,就是为了给父母磕个头。现在我们的年龄还能承受这番折腾,等岁数再大点,真的是走不动了。”王先生说,他父母的骨灰一直寄存在市第二殡仪馆,“每年你说,若是不去,心里又过意不去,小小的骨灰盒就是一份牵挂。可是去吧,真的是体力一年不如一年,有点跟不上。”

从朋友处得知,有一种安葬方式,是将逝者骨灰装入特制的骨灰坛内,然后葬入草坪,经过数月自然降解,逝者的骨灰与土地融为一体。本打算选择骨灰撒海的王先生,改变了主意。“我觉得这种骨灰深埋的草坪葬,更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

去年,王先生还说服了哥哥姐姐,把父母以及姥姥姥爷的骨灰取出,在天津寝园做了草坪葬。“当天的安葬仪式特别隆重,还邀请了天津电视台的主持人致追思词,礼兵献花篮,放飞和平鸽。”王先生说,“回去之后,我把这些情景讲给身边的人听。我姐夫还有侄媳妇父母也说,要把家里逝去的老人改用这样的方式安葬。”

“殡葬改革终极目标是‘不留骨灰’”

“目前,我们有近3000具骨灰等着疫情见缓组织撒海。此外,今年以来,市属殡葬服务机构天津憩园、天津寝园共收到546具骨灰草坪葬的预约。”张悦东表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市民对绿色殡葬的认可度越来高。

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殡葬部门一直在做的工作。所谓节地生态安葬,是指在对逝者的安葬过程中,采取不保留骨灰和不设标志物的安葬方式。1990年,天津成为继广州之后,全国第二个开展海葬业务的城市。截至目前,已举办骨灰撒海活动404期,累计撒海骨灰23404具,接待直接参与家属48178人次。

多年来,天津寝园、天津憩园一直致力于探索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从2010年开始,天津寝园拓展业务提供草坪葬。2016年,天津憩园拿出位置好、绿化好的墓区,设置骨灰节地生态安葬专区。截至目前,两园一共安葬了3464具选择草坪葬的骨灰。

当前,我市主流的安葬方式是将骨灰寄存到殡仪馆,或是将骨灰安葬在墓地。市第一、第二、第三殡仪馆相继改扩建,但骨灰存放压力依旧很大。据统计,市属的三个殡仪馆和市属公墓天津寝园室内骨灰存放量达到了24.5万具之多。在这其中,还有近1万具属于“无主”骨灰,一直没有办理相关续存手续,安放时间最长的达到20年以上,最短的也有5年。
面对每年近8万具的骨灰增长量,如何保证殡葬服务的可持续性?

“今后,殡葬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不留骨灰’。”张悦东说,从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是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当前,“逝者与生者争地”的矛盾已经凸显,殡葬改革急需进行第二次革命,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转变。

“重要的是生者对逝者的心意”

“其实,人去世后采用什么样的殡葬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者对逝者的心意。既然我们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绿色殡葬方式,为什么要选择铺张浪费的方式,既浪费土地,也不环保?”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洁说,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在丧葬问题上回归绿色生态乃是大势所趋。积极倡导生态葬、自然葬,让逝者回归自然,不仅符合生态、节俭的原则,也符合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近年来,天津一直在用奖补政策,鼓励更多市民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张悦东介绍,2019年,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工作的通知》,从2020年1月1日起,对参与不保留骨灰和标志物的节地生态安葬承办人给予每具骨灰1000元奖励;对火化后直接选择参加节地生态安葬的承办人再补贴每具骨灰1420元基本殡葬服务费用(遗体运送、遗体火化、遗体冷存)。

“具有天津市户籍的逝者,遗体火化后60日内直接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合法申请人可以向承办单位同时申领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补贴和节地生态安葬奖励,也就是说,可以领到2420元的奖励补贴。”张悦东介绍,“遗体火化后没有直接选择节地生态安葬,而是在2020年1月1日(含)后申请办理节地生态安葬的,也可以单独享受1000元的节地生态安葬奖励。”

在殡葬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让“逝有所安”,“思有所依”同样是民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为满足市民多元祭哀思的需求,天津市针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家属,推出“生命晶石”服务,可以将逝者骨灰制成饰品随身携带,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永恒。以“生命晶石”为载体,逝者家属可以在清明节期间,在家开家庭追思会、网上祭扫。

与此同时,针对骨灰撒海的,天津市连续多年在清明节期间举办海上共祭活动;在天津寝园为骨灰撒海的逝者建立海葬纪念墙;在红桥区北辛路20号的市殡仪服务总站院内建有约1000平方米的“海之眠”纪念广场,广场上立有纪念碑,既庄重又典雅。

针对草坪葬的,每年清明节天津市都会用一场庄严的共祭仪式缅怀逝者、告慰生者。今年清明节,受疫情影响无法现场祭扫,天津憩园举办了庄严的代祭仪式,工作人员敬献花篮,代逝者家属向安息的亲人行鞠躬礼,代为传递人间孝与爱。

“受传统丧葬观念影响,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肯定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是要有人们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政府部门积极工作,创新载体形式,充分彰显对逝者的尊重,更好承载亲属情感寄托,以此吸引引导公众。” 张悦东说。

在《天津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就深化殡葬管理和服务改革勾勒出了行进图。我市将严格限制公墓墓位占地面积,推行骨灰格位存放、海葬、小型墓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鼓励引导经营性公墓开发免费可循环使用的节地生态安葬专区。

天津最新通告!清明祭扫这些事项要注意

为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综合研判,现就2022年全市殡葬服务机构清明祭扫服务接待工作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目前,在全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2022年清明祭扫服务基础上,部分区已结合本区疫情形势,暂停了殡葬服务机构服务接待工作;其他区将根据疫情变化,随时调整清明祭扫工作安排。请市民朋友及时关注相关报道,或电话咨询相关殡葬服务机构,了解支持当前疫情形势下殡葬服务机构采取的相关措施。

二、原定于2022年3月中旬进行的市第二殡仪馆骨灰迁移工作推迟开展。启动时间另行通告。

三、市民办理基本殡葬服务的,提倡丧事简办,控制参与人员数量。进入服务机构请主动接受测温、扫码、亮码,自觉佩戴口罩,遵守各殡葬服务机构内疫情防控要求。

四、大力倡导居家文明祭扫。祭扫重在静心诚敬,重在传承孝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市民可登录市民政局官网、“天津殡仪服务”微信公众号或“津心办”(APP、微信小程序)进行网上祭扫、居家祭扫、开展家庭追思会等方式缅怀故人。

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感谢您为疫情防控所做的贡献!让我们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共同守护家人幸福安全、家园祥和安宁。

天津西青:清明节期间暂停全区殡葬服务机构现场祭扫服务

据天津西青消息,关于清明节期间暂停全区殡葬服务机构现场祭扫服务的通告发布。

当前我区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为减少人员聚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按照民政部和天津市民政局有关要求,经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即日起,区域内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全面暂停现场祭扫服务,恢复时间另行通知。广大居民群众可登录市民政局官网“网上文明祭扫”平台或利用“西青民政”微信公众号“文明祭扫H5”,进行网上祭扫,西城寝园将推出集体代祭服务。对于确需办理购墓、骨灰安葬及骨灰存放等基本殡葬服务的,要严格按照我区当前疫情防控要求,积极配合现场工作人员,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广大居民朋友,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您的健康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最深切的缅怀!请大家自觉遵守有关规定,选择文明绿色祭扫方式,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共同守护家人幸福安全,维护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西青区疫情防控指挥部

2022年3月15日

来源: 央视网